【畫一話】三讀《我的母親》,草色枯榮中感悟文字的力量

“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,黃了又青,就像我的念想一樣,一年年總也斷不了?!苯眨晃淮鬆斕魬?zhàn)書寫1957年高考作文題《我的母親》,其質樸的文字引發(fā)全網(wǎng)熱傳。通篇不見華麗辭藻,卻贏得數(shù)百萬點贊,惹得萬千讀者淚濕衣襟。幾番品讀,愈覺意味深長,其震撼人心的厚重力量正浸透于字里行間。
初讀,見墳頭草色間的生命傳承。大爺筆下的母親,是千萬中國母親的縮影?!澳强跓窕鸬拇箬F鍋,死沉死沉,端上端下,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力氣活?!蹦赣H的“不言之教”,讓他領悟“骨子里的硬氣和對家的擔當”。正如他在工地扛水泥時,總會浮現(xiàn)母親端鍋的身影,這份記憶化作支撐他扛起生活和養(yǎng)育三個子女的精神支柱。而“墳頭上的草青黃反復”的循環(huán)意象,既彰顯思念的綿長,更暗合了中國人特有的生命觀:死亡從不是終點,而是愛以另一種形式延續(xù)的起點。
再讀,察勞動褶皺里的豐盈情感。大爺?shù)淖呒t打破了“體力勞動者缺乏精神世界”的偏見。社會慣于記住他們扛起鋼筋水泥的樣子,卻忘了掌心也托得住溫柔。其不加雕琢的思念,遠比華麗辭藻更打動人心。而這也恰印證了情感濃度無關學歷,表達力量更不受職業(yè)束縛。工棚燈光下,建筑工將汗水寫成日記;凌晨街頭,環(huán)衛(wèi)工對飄零的落葉發(fā)出蘊含哲思的輕嘆;快遞、外賣小哥,在電動車后座為遠方的孩子作詩抒懷……他們的精神世界從未貧瘠,只是常被世俗的目光忽略。
深讀,映技術浪潮中的人性光輝。這篇即興寫下的短文受熱捧,也恰照見了當下寫作的癥結:不少文字成了套路化的復制粘貼,甚至靠人工智能批量生成,沒了真心灌注,讀起來就像褪了色的紙花,空有模樣卻沒生氣。當AI能在十秒內(nèi)生成結構嚴謹、辭藻華麗的同題文章時,人們?yōu)楹稳詴榇鬆數(shù)馁|樸文字落淚?答案就在于,AI可以復制修辭的技巧,卻永遠無法復刻生命的體驗。大爺筆下,字里行間漫出的汗味、墳頭青草的濕氣、深夜想起母親時的哽咽,都是算法無法解密的生命密碼。
三讀《我的母親》,方能明白千千萬萬與他共情的網(wǎng)友們在評論區(qū)留下的感慨:“你的一句話,讓我明白我們的一生都在回味語文課本里的情懷?!?nbsp;真正打動人的從來不是華麗的技巧,而是生命體驗的真誠流露,或許這正是——“一力降十會”。
責任編審 | 陳佩華 金燕博
文 | 王一旭
圖 | 范丹薇
校對 | 朱盛杰

轉載此文章須經(jīng)作者同意,并請附上出處(第一昆山網(wǎng))及本頁鏈接。
原文鏈接:http://www.ic2gsw.cn/news/detail/2579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