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畫一話】 吃苦≠受傷!“沒苦硬吃”不提倡

據(jù)媒體報道,近日,有網(wǎng)友反映普寧市某中學大課間評比展示活動中,多名學生被燙傷。據(jù)了解,展示活動正值炎熱午后,且有平板支撐等和地面接觸的動作。事后,學校還發(fā)布了一封致同學們的表揚信,信中稱:“雖然今天的操場地面溫度較高,但是同學們在比賽過程中,沒有一人退縮,沒有一人抱怨,始終以昂揚飽滿的精神狀態(tài)投入比賽。”“你們用堅韌與拼搏的精神書寫了令人動容的篇章?!?/span>
在校方看來,同學們頂著烈日完成比賽的過程“令人動容”,然而在網(wǎng)友看來,學校的這一系列操作卻“令人費解”。許多網(wǎng)友批評,烈日暴曬下的塑膠操場,皮膚直接接觸極可能造成燙傷,這是“沒苦硬吃”,實在沒有必要,這種壓力也不會轉化為動力,反而變成病歷。對此,普寧市教育局表示,學校在時間安排上確有不妥,接下來將避開高溫時段,保障學生身體健康。這一回應值得肯定,但同時也需反思,如何拿出更多舉措,從根本上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(fā)生。
書山有路勤為徑,學海無涯苦作舟。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在學生的成長時期,我們不反對甚至提倡必要的吃苦,但堅決反對 “沒苦硬吃” 的行事做法。有專家指出,真正的“吃苦教育”,應當是在尊重學生身體發(fā)育規(guī)律和個體差異的前提下,通過適度的挑戰(zhàn)幫助學生培養(yǎng)堅韌品質。如果在極端條件下要求學生承受不必要的風險,則會將吃苦異化為對生理極限的盲目挑戰(zhàn)。而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,若將無意義傷痛與意志力強行綁定,可能會催生“受傷=成長”的錯誤認知。
陶行知先生曾說:“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,唯獨從心里發(fā)出來的,才能打到心的深處?!弊鳛榻逃ぷ髡?,應當切實站在學生立場,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,以嚴謹?shù)膶I(yè)預案取代粗放的蠻干硬扛,唯有讓教育回歸常識、回歸理性,以科學為尺、人文為度,方能真正培養(yǎng)出身心健康、意志堅韌的時代新人。
責任編審 | 陳佩華 金燕博
文 | 王一旭
圖 | 張文婷
校對 | 朱盛杰

轉載此文章須經(jīng)作者同意,并請附上出處(第一昆山網(wǎng))及本頁鏈接。
原文鏈接:http://www.ic2gsw.cn/news/detail/252790